肌酐(Creatinine)是人体肌肉代谢的终产物,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,其浓度水平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。临床上,肌酐检测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的筛查、诊断和疗效监测,同时也是判断肾小球滤过率(GFR)的关键参数。肌氨酸氧化酶法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,具有特异性高、干扰因素少、操作简便等优势,已成为实验室常用技术。
肌酐测定试剂盒(肌氨酸氧化酶法)主要用于定量检测人血清、血浆或尿液中的肌酐浓度,具体包含以下检测项目:
1. 血清/血浆肌酐检测:用于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,辅助诊断急性/慢性肾病、尿毒症等疾病。
2. 尿液肌酐检测:常与尿蛋白联合检测,计算尿蛋白/肌酐比值(UPCR),用于早期肾损伤筛查。
3. 动态监测:在透析治疗、肾移植术后及药物肾毒性评估中持续跟踪肾功能变化。
肌氨酸氧化酶法的检测基于酶促反应级联原理:
第一步:肌酐在肌酐酶作用下水解生成肌酸;
第二步:肌酸在肌酸酶催化下转化为肌氨酸和尿素;
第三步:肌氨酸经肌氨酸氧化酶作用生成过氧化氢(H₂O₂);
第四步:H₂O₂在过氧化物酶(POD)存在下,与4-氨基安替比林(4-AAP)和N-乙基-N-磺丙基-间甲苯胺(TOOS)发生显色反应,生成红色醌类化合物。
通过测定500-5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,即可计算肌酐浓度。此方法特异性强,可有效避免假肌酐色原(如葡萄糖、维生素C)的干扰。
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需遵循以下标准:
1. 行业标准:参考WS/T 404.5-2015《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》及试剂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(血清肌酐:男性53-106 μmol/L,女性44-97 μmol/L)。
2. 校准规范:使用配套校准品进行定期校准,校准频率不低于每14天一次或更换试剂批号时。
3. 质控要求:每日检测应包含至少两个浓度水平的质控品(正常值与病理值),质控结果需符合Westgard规则。
4. 性能验证:包括重复性(CV≤3%)、准确性(偏差≤±5%)、线性范围(20-2000 μmol/L)等指标需定期验证。
尽管肌氨酸氧化酶法抗干扰能力较强,仍需注意:
- 严重溶血(Hb>5 g/L)或脂血样本可能影响检测结果;
- 某些药物(如头孢类抗生素)可能干扰酶反应;
- 尿液样本需离心后检测,避免结晶沉淀干扰。
通过规范操作流程、严格执行质控标准,肌氨酸氧化酶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、可靠的肾功能评估依据,成为现代医学实验室的核心检测技术之一。